十年探索 教育生态圈构建与结对帮扶工作初见成效
2024-11-18 08:55:36          来源: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 编辑:姜俊 | 作者:李南曦          浏览量:2403

雨湖新闻网讯(记者 李南曦为充分发挥龙头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化校际结对共建制度,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近日,熙春路教育共同体在司马学校举行了骨干教师送教送研活动。活动旨在为教师们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能力、交流学习、相互提高的平台,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质量提升。

活动中,课例展示环节熙春路逸夫小学的老师为司马学校孩子带来了心理团体辅导课《当愤怒来临》,以生动的故事为情境,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愤怒情绪,并教授他们如何恰当表达与平息愤怒,帮助学生掌握了重要的情绪管理技巧。课例点评环节司马学校教师也为孩子们送上一堂《7的乘法口诀》的数学课,点评中,大家讨论了低学段数学教学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生长点,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宝贵指导。校际工作交流会上,大家围绕党建领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纷纷表示要以党建为统领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并共同探讨并攻克当前教育管理中的难题,为提升教育质量凝聚智慧与力量。

据悉,教育生态圈构建与结对帮扶工作这项工作在雨湖区开展了十余年了,2011年,区域规划调整后,雨湖区城乡教育差距明显,中小学校呈现“城挤乡闲”、教师队伍“城强乡弱”、教学水平“城高乡低”的状况。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雨湖区政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统筹规划、强校引领、公平共享、就近划分”的原则,将50所中小学分组,建立了多个教育生态圈。2023年7月,湘潭经开区社会事务移交至雨湖区,教育版图扩张,如何实现两区教育“一盘棋”发展,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差距,成为雨湖区面临的新课题。

为应对挑战,雨湖区教育局在原有生态圈工作基础上,于2024年2月印发了《雨湖区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原有教育生态圈的升级改造。以某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将若干所办学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或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组建为11个“发展共同体”,遵循“优校运行、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各美其美”的原则,使各学校在教育思想、学校管理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成为互动共赢的学校发展共同体。近一年来,各教育发展帮扶共同体锚定“办好家门口学校”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工作,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教育帮扶共同体成立了以龙头校牵头的管理团队和以各校负责人为领头的执行团队,实施“携手共同体 共筑教育梦”发展战略,通过送教下乡、教师培训、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帮扶团队不仅提升了当地学校的教育水平,更激发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雨湖区将做好中小学学校结对援助全覆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作纳入全区教育重点工作,并由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建立定期上报工作进度的机制,确保帮扶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倡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生态圈中,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节点,它们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雨湖区在教育帮扶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方向并稳步前行,未来雨湖区将继续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雨湖教育提质升级,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子,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奋力打造国一流、省先进、市第一的教育高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姜俊

来源: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下载APP